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世界实时:挑战马克思市民社会研究难点︱读+

来源:长江日报    时间:2023-06-27 10:31:59


(资料图)

■ 刘国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回应时代的关切,适应实践和人民的需要,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坚持的鲜明价值导向。刘建新教授的新著《以人民为中心视域下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就是凸显出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的力作,著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仔细品读,本著具有几个方面突出特点。

一、鲜明的价值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当代中国阐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其中蕴涵的人的主体地位、人的根本利益、人的现实需要、人的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全面发展等价值立场,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本著正是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立足历史唯物主义时代创新,紧扣制度文明建设,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整体性阐释,从而论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著作从以人民为中心出发,又以人民为中心为归宿,体现了鲜明的价值立场。

二、翔实的理论分析。本著翔实分析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理论前提和哲学基础,系统梳理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生成路径。通过对黑格尔理性至上的国家观的批判,马克思以“人的高度”重塑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批判遵循的是政治经济学路径,揭示市民社会的资本逻辑与人的异化,透析所谓“合乎人性”的资本主义制度文明的虚妄性,着眼点在于市民社会的解放、重构人的社会关系,从而表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构想与社会制度的变革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虚幻思辨,只有在生产力充分发展基础上,通过制度变革才能实现。

三、切实的实践路径。理论的阐发处蕴涵着深切的现实关照。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现实性在于对人民的高度关切。这种现实性是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推进制度文明建设融为一体的。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完善健全的制度体系,整体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本著努力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逻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张力。

四、清晰的思路表达。作者勇于挑战研究难点,对于复杂理论问题作了细致分析并给予现实解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本著没有语句上的佶屈聱牙和艰深晦涩,而是力求用简练的文字讲清楚繁难的道理,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

(作者刘国胜,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江日报记者马梦娅整理)

【编辑:王戎飞】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声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36   联系邮箱: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