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观看之道”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视觉“阅读”。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4月11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连接、碰撞、拓展、延伸,美术馆不止于艺术,阅读同样可以发生在这里。人与艺术品的面对面交流是美术馆的永恒主题。读懂艺术作品以及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美术馆的“观看之道”,带一本书去看美术展,通过观展引发更深入更辽阔的阅读兴趣,这也是我们在美术馆所获得的独特体验。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开启视觉的“悦读”旅程。
【资料图】
跨界融合:美术馆里开了一间“图书馆”
在莲花山脚下,深圳文化“中轴线”上的关山月美术馆,有着一座“小而专”的图书馆。它犹如一片文化绿洲,给市民带来别样的阅读体验。
关山月美术馆的二楼一隅环境清幽,鸟语花香。在这个温馨的阅读空间,不仅设计简约,书架、桌椅为淡雅的原木色,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安静、明亮、舒适、整洁的阅读氛围。这就是去年揭牌的,由深圳图书馆与关山月美术馆合作建设的深圳图书馆美术分馆(以下简称“分馆”),不仅是深圳图书馆第9家分馆,更书写了美术馆与图书馆跨界融合的新佳话。
目前,该分馆现有编目的中文图书8429册、外文图书488册。其中特色的是馆内有大量的美术类图书和专业期刊。据介绍,该分馆具备图书馆和美术馆双重职能,既是深圳图书馆美术分馆,也是关山月美术馆图书文献馆;既可为普通读者、美术爱好者提供优质的美术读物和资讯服务,也可为美术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专业文献服务。
市民周女士已经退休了,日常看展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自从美术馆里有个分馆,她将阅读与美术馆也连接在一起。“有了针对性的美术分馆,对市民来说是福利,不仅阅读地点有了新选择,而且可以更方便顺畅阅读专业书籍”,周女士兴奋地表示,作为深圳人,文化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强了。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表示,深圳图书馆美术分馆自去年推出之后,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此举是关山月美术馆落实文化惠民,服务社会的具体表现,也让美术馆更好地贴近大众,在促进美术馆文化品格提升的同时,也提高了美术馆的公共文化功能。
突破传统:滋养艺术心灵的“文化家园”
新媒介方式的出现,帮助人们在美术馆更好地读懂作品,读懂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突破传统“观看”方式,开辟公共教育、美育的新途径,也成为深圳很多美术馆面对的命题。
比如,市民在面对当代艺术的时候会陷入“看不懂”的困惑中。因为当代艺术本身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强调艺术家观念与行为的重要性,也造成当代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隔阂”。在此过程中,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美育过程的传播和推广需要有的放矢。
从事美术馆公共教育的骆小姐认为,当代艺术的展览不同于传统画展的欣赏方式,它更强调沉浸式体验,强调观者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游走于艺术家精心布置的场域中,感知、发现、互动甚至是讨论。“我们需要以专业的导览让观众对艺术家的风格、创作背景以及时代有了解。也会推荐书目,让观众通过对艺术史的阅读,获得更多的知识,方便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很多“深二代”的艺术家们在谈及创作时均表示,从小在深圳各大美术馆和艺术机构的展览以及文化活动对自己从事艺术创作带来的积极影响。正在澳门读研究生的深圳本土青年艺术家高楠楠认为,在美术馆观看也是一种读书,只不过这种书是视觉之书,需要发现的眼光和转化的契机。“高雅的艺术品位、鲜明的建筑个性、独特的文化内涵,无声之间丰富着心灵,扩大着眼界。我更愿意把美术馆当作滋养艺术心灵的文化家园。”
由此可见,观众对城市文化的视觉记忆、集体体验也在反哺城市文化的建构与发展。
科技赋能:点亮城市文化之光
近年来,美术馆的数字化建设,如火如荼,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观看的选择。
拥有艺术场地和场馆的美术馆,在虚拟的世界,如何塑造形象,并与大众产生更具“粘性”的关联。这也是当下深圳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正在实践和探索的方向。
业内人士周先生认为,借由手机等终端媒介的发展,观众线上看展变得越来越日常与便捷。“我们还要看到,数字展的探索还在进行时。比如,虚拟展览是对线下展览的原样复制,还是借由虚拟世界中的诸多灵活性和拓展性,创造只有在虚拟世界中才可能存在的展览,甚至形成全新理念的艺术场域?如何才让观众对线上展览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探索?这些都需要持续探索。”
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过程。 一个人读书越多,胸怀越是广阔,也就越能理解这个世界,发现世界的美好。在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日益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之一的今天,作为城市文化“孵化器”的美术馆,正在多措并举,积极引导公众从单纯参观转向积极参与,主动地探寻知识,生动展现深圳文化的前沿性与鲜明特质。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声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36 联系邮箱:55 16 53 8 @qq.com